作者:柏韜
近期,金管局宣布推出一次性樓花按揭特別安排,這項措施允許銀行向2021至2023年間購買樓花的業主提供最高八成的按揭貸款,並將供款與入息比率上調至六成,旨在緩解因樓價下跌而面臨困境的業主,特別是那些選擇分期付款的買家。根據金管局的數據,自2021年以來,香港住宅樓價已經下跌超過25%,許多業主在申請按揭時遭遇估價不足的問題,這使得他們面臨額外籌措首付的困難。這項特別安排無疑為受困的業主提供了短期的紓困方案,但金融手段終究無法完全脫離市場的供需關係。由於涉及的買家僅佔銀行貸款組合的一小部分,這項特別安排可能對樓市整體價格影響有限。隨着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銀行可能會提高按揭利率以應對風險。這一政策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部分業主規避撻訂的風險,但仍需謹慎評估其長期效果。
樓市疲弱似乎是目前暫時的情況,市民自然不必把這看成是常態。金融措施的推出應該「巧」,強推反而不美。巧妙的做法在金融措施上也應為他們提供支援而非提供硬性的資助支持,例如專才引入計劃、「留學香港」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充分運用資本之「巧」,這種資本之「巧」在於,他並非單純的物品交換,而是一種正如馬克思語的「以物品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在此我們可以看見吸納「專才」與「留學品牌」的意義——重在社會關係!我們可以試着如此思考:是否能夠設置一些供專才參與的按揭計劃。推動人才安居按揭計劃,為高才通、專才等計劃引進的人才提供特別按揭安排,包括允許計算內地收入,並與內地銀行合作、或提供跨境按揭服務、或接受內地資產作抵押?又是否能做一些措施,讓各地人都與香港產生社會關係,進而讓香港金融在全球扮演更大的資金流動的協調角色?
配合來港人才實際情況
如果要達成這願景,就需要充分的「巧」。資本的「巧」需要在具體的金融政策中才能如魚得水地流動,因此針對不同政策群體提供相應的產品就顯得重要,跨境的資本鏈提供穩定而「巧」妙運行空間。本地既有「特別安排」,便應考慮「外地特別安排」的可能性,使這些安排更具彈性且常態化。具體而言,潛在的可能性包括,支持金融機構制定差異化的按揭政策:建立跨境按揭資金池,引導包括內地在內的全球資金有序投資香港房地產市場,擴大香港樓市的交易量。這種金融協調正是「巧」發展的必要條件。展望未來,香港的經濟發展不能僅靠短期的金融手段支撐,而是要立足於更廣闊的經濟基礎。金融措施不能只是小修小補,金管局的視野需放得更大,例如香港與大灣區深度融合是一重要契機、留學香港也是一好招牌。唯有準確把握這一發展機遇,透過金融做好「巧」發展,方能確保香港在新時代保持競爭優勢,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通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