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遠康
青年的發展向來是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注的議題之一,因此,特區政府每5年公布一次關於15至34歲本地青年人口的教育、收入、居住地點、婚姻狀況等方面的調查結果。而今次報告的結果,既讓人驚喜,亦令人擔憂。
驚喜的地方,就是過去10年不少青年的狀況都得到提升。例如曾經就讀專上課程的青年由2011年的46.5%,提升至2021年的62%;勞動人口比例從2011年的64.2%,上升至2021年67.9%;可以使用普通話及英語溝通交流的比例分別從2011年的65.7%及68.5%,增加至2021年的69.8%及80.4%;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亦由2011年的$11000,上升至2021年的$18500等等。
乍看之下,過去10年青年的入息中位數的升幅高達68.2%,較同期的通脹率高,意味着在職青年的生活質素應該有所改善。可是,仔細比較數據,便會發現青年的收入情況其實並非如此理想。筆者嘗試比較2021年,與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接近的2016年的數據,並且將青年的收入水平分成四個組別,分別是$10000以下的低收入組、$10000至$25000的夾心組、$25000至$40000以下的中等收入組,以及$40000或以上的高收入組。結果發現,低收入組在2016年的佔比為17.9%,2021年則是11.3%,跌幅超過6.5%;夾心組別方面,2016年的比例為62.5%,2021年則是58.4%,輕微下跌約4%;而中等收入組別,在2016年有12.8%,在2021年則增加至18.7%,增幅近6%;至於高收入組別,則由2016年的6.9%,上升至11.6%,增長4.7%。
單從數字上來看,四個收入組別的變化的確是向好的,因為低收入的群組變小,而高收入人士的數量有所增加。不過,要注意的是,夾心組別的變化其實不大。可以推算,就是過去5年期間,分別有約33%原本屬於低收入組別以及約25%原本屬於中等收入組別的青年,晉身成為夾心組別及高收入僱員;至於原本屬於夾心組別的人士,在5年後打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則大約僅為六分之一。
夾心階層向上流動機會不大
換言之,香港青年在收入上出現一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就是低收入人士和夾心階層的確存在上游的機會,可是兩個組別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未能脫離原本的階層。同時,中等及高收入人士的比例愈來愈高,而且收入提升的速度大於夾心階層,擴大這群社會精英與夾心打工仔女在收入和生活質素上的差距。由於進入夾心階層後,就不容易更進一步,而且他們既沒有中產的優質生活,同時亦與絕大多數政府資助絕緣,概括而言,可以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夾心陷阱」。
筆者相信,中、高收入人士的比例明顯增加,與青年的職業分布有直接關係。正如上述,2021年的青年人口整體教育水準相對較高,所以從事低技術、低收入工作的人口亦相對較少。以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業,與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為例,在2016年分別佔整體人數的7.5%及9.7%,而2021年則減少至6.2%及8.4%。相反,收入較高,同時需要較高學歷甚至專業資格的工作,則錄得顯著的升幅。根據報告內的職業分類,從事專業人員的青年比例由2016年的15.3%,上升至2021年的16.7%;而輔助專業人員,即護士、牙科助理、建築及工程技術員、小學及幼稚園校長和教師、統計助理、法律文員等文職僱員,更是從2016年的22.8%增加至2021年的27.5%,明顯高於全港人口從事相同職業種類的比例(20.8%)。
至於夾心階層向上流動機會不大,則可從青年接受專上教育的課程分布看出端倪。過去十年,就讀人數增長速度最快的課程,就是醫療衛生類,從2011年5%,增長至2021年的7.5%,增幅達50%,與上述輔助專業人員的增加,以致中、高收入人士比例上升的情況脗合。至於另一升幅較大的課程種類,就是文科及社會科學,由2011年的17.2%上升至2021年的19.5%,意味着接近每5名專上院校學生,便有1名就讀相關學科。不幸的是,由於香港基本上沒有相關的產業,即是這些學科的畢業生在市場上難以尋找與技能匹配的優質崗位,自然在收入上變得「不上不下」。
基層子女缺乏精心教育規劃
雖然報告並未就青年的家庭背景及個人發展進行調查及對比,但可以想像得到,專業人士及輔助專業人員的增加,與90年代末、2000年初起愈來愈多中產家長高度關注子女的發展,提早展開生涯規劃,讓子女從小接觸不同課外活動、參加補習班、報讀名校、參與交流團等,以栽培成為未來社會精英有關。即使他們最終未必能夠成為醫生、律師、會計師等薪酬待遇及社會地位較高的專業人士,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從事收入不俗的輔助專業人士,拉動整體青年的收入水平。反之,基層出身的子女在缺乏父母的精心規劃和足夠的教育資源下,則較難躋身中、高等收入階層,容易墮入難以抽身的「夾心陷阱」。
當中產出身的子女繼續成為中產,而基層、夾心的子女則不斷在所屬的階層中往復循環,貧富懸殊和跨代貧窮的問題自然一直惡化。雖然現屆政府特別重視青年工作,又推出《青年發展藍圖》讓年輕人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可是,如果不從階級角度看待青年發展問題,相信多數的青年都很難有所發展了。(中通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