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去世的《猫和老鼠》导演到底是谁

去世的《猫和老鼠》导演到底是谁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0-04-24 11:59:12 來源:果壳网

  死亡是让人了解一个陌生人的捷径,但它未必准确而妥帖。

  很多人昨天都看到了一个新闻:奥斯卡获奖插画师、动画师吉恩·戴奇(Gene Deitch)在4月16日去世。在大多数讣闻的介绍中,都提到他曾担任《猫和老鼠》及《大力水手》的导演,这两部作品,都曾陪伴中国观众的童年。


  不过,大多数讣闻里选取的《猫和老鼠》图像,和吉恩·戴奇的剧集并非同一版本。当天下午,博主@马小褂magnil的一条微博得到了广泛传播,即《猫和老鼠》并非吉恩·戴奇的主要作品,用它来总结戴奇的人生成就,“好比说李安最大的成就是拍了一部《绿巨人》”。

 

 

 

正文很长,这里截取了部分

 

  而戴奇版的《猫和老鼠》,大概率不是你的童年。

  1

  在这里,我们先要简单回顾一下《猫和老鼠》的制作历史。荧幕上的Tom和Jerry,横跨了近八十年,不仅形象有所变化,其在不同时期的导演、监制、编剧乃至制片方都不一定是同一家。


  1940-2014,《猫和老鼠》的形象变化史

  光从形象来看,我们的童年肯定没在电视台上看到过1940年版本的圆脸Tom,也不太可能见识过80年代(飞美逊时期)的Q版猫鼠。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传播最广的《猫和老鼠》动画,都是由汉纳·巴伯拉动画工作室(下文简称HB)制作的。


  HB还和南梦宫合作过《吃豆人》动画版

  国内观众最熟悉的几版《猫和老鼠》,基本都是HB在40-50年代制作的,比如采用下面这两个片头的作品。

 


 

 

  至于吉恩·戴奇导演的版本,是米高梅外包给捷克工作室制作的。它和大众认知里的《猫和老鼠》有不小差异,笔者选取了其中一集的小片段,你看了大概就能明白风格有多特殊了(光敏性癫痫患者慎点):

  Loaded: 46.02%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08/Duration 1:53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戴奇导演的捷克版《猫和老鼠》,从剧本到演出风格,都和HB版的美式喜剧出入很大。加上配乐也没有采用系列惯用的交响乐,而是大面积使用电子乐,同时加上用重音和混响效果,整体的观感就比较cult。

  在场景上,HB版的《猫和老鼠》基本可以看作室内动画,而捷克版加入了诸如船只、海洋、城堡之类的远景。但因为制作水平和好莱坞有一定差距(加上米高梅没给够经费),这些场景的纸片感非常强,也因此被观众诟病:


  不过这倒当得起一声“超前”,因为最近的2014版《猫和老鼠》也莫名其妙变成了廉价感很强的纸片背景……


  2

  吉恩·戴奇导演的捷克版《猫和老鼠》播出后,得到的评价只能用惨淡来形容。不仅被纽约时报评论“捷克版和原版并没有什么共同点”,戴奇本人甚至还收到了《猫和老鼠》粉丝寄来的恐吓信。

  虽然凭借IP的名气,捷克版的商业成绩并不差,但因为口碑不行,并没有拿到1961/62年的奥斯卡最佳短片提名——这个奖项,HB时代拿了足足七个。因此,米高梅也没有选择和捷克团队还有吉恩·戴奇续约。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捷克版的《猫和老鼠》呢?

  1950年代,米高梅发现重复播旧动画和做新动画赚得一样多,就收紧预算,砍掉了自家的动画部。但到了60年,米高梅重新想起自家还有这么个IP,就和制片商Rembrant Films签约,把《猫和老鼠》外包了出去。

  Rembrant Films是家美国企业,但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主要在东欧(主要是捷克)开展制作,这也是它被米高梅相中的原因。

  这和今天朝鲜发达的动画外包产业主要靠廉价美术劳动力,差不多是一个道理。朝鲜动画外包基本集中在四·二六动画电影制片厂,这个厂1957年建立,其中第一批专业动画从业者,全都是派去捷克学成归国的。

  捷克是当时苏东集团的动画产业重镇,《鼹鼠的故事》世界闻名。


  不过,捷克版《猫和老鼠》导演吉恩·戴奇,自己是个纯正的美国人。

  他出生在芝加哥,童年成长于好莱坞,毕业后的主要工作是给飞机画蓝图。从1955年开始,他在UPA(美国联合制作公司)做学徒,算是从美式动画黄金年代的培养体系里走出来的从业者。之后,他加入了前面提到的Rembrandt Films,因为短片《Munro》的制作被派遣到捷克。


  戴奇因《Munro》拿了奥斯卡最佳短片奖

  戴奇原本只打算在布拉格待十天就开溜,但他在这里认识了一名同行,女动画人兹登卡·纳伊玛诺娃(Zdenka Najmanová)。

  纳伊玛诺娃是捷克动画厂Bratri v Trikus的制片主任,《鼹鼠的故事》就出自这家。

  之后发生了什么,不用我说你也明白。

  1994年,戴奇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叫《为了布拉格的爱》,副标题是From the Tragedy of Communism to the Comedy of Capitalism,这里就不翻译了。

  在这本生平自述里,戴奇将大多数的篇幅都花在了自己和妻子在布拉格度过的漫长岁月上,从封面也可以看出来。


  不过,对于一对分属铁幕两端的恋人而言,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在书里,戴奇称自己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存在的30年历史中,唯一一个在布拉格自由生活和工作的美国人”。因为纳伊玛诺娃的缘故,他选择长居布拉格进行动画工作,也因此成为了捷克版《猫和老鼠》的导演。

  但就算仅仅是在捷克做动画,戴奇承受的压力,也是如今难以想象的。在很多美国人眼中,他相当于从一个美国动画人变成了一个Commie;而对捷克政府来讲,他看上去就像一个来搞文化渗透的CIA特工。

  为了避免被认为是苏东集团的产品,捷克版《猫和老鼠》片尾Staff里的捷克语人名全部都英语化了,Stêpan Koniček变成了Steven Konichek,Vaclav Lidl变成了Victor Little,冷战双方在文化领域冲突之剧烈可见一斑。

  而戴奇之所以能一直待在捷克,一方面是因为做动画和政治不挂钩(这只是他认为的,之后出了麻烦),再者,捷克政府有通过动画产业赚取美元外汇的需求。

  在布拉格生活的年月里,戴奇对捷克的动画文化感到非常惊讶:他认为捷克动画的很多细节都比美国更成熟、更微妙,动画人的即兴创作水平也很高。因为有美国公民的身份,戴奇能够相对自由地在铁幕两边通行,为捷克动画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便利之外,也有风险。

  1964年的夏天,戴奇和纳伊玛诺娃去东德旅行,但他并没有拿到过境签证,于是被警察告知不能居住在东德境内,“要么去西德住,要么连夜回布拉格去。”戴奇告诉警察,他们是夫妻,理应生活在一起。警察回问,那为什么纳伊玛诺娃的护照上没有从夫姓?

  戴奇想出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机智的回答:“同志,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妇女有权利保留自己的名字。”

  几个月之后,二人结婚。婚礼前一天,戴奇问未婚妻,你觉得婚礼现场应该摆放什么样的花?未婚妻答,或许金色的合欢花会很好。

  但全捷克都没有这个品种的合欢花。于是,戴奇当天乘飞机去了苏黎世,第二天赶回布拉格的婚礼现场,把金色花束放在了妻子的手上。


  五十五年后,戴奇和纳伊玛诺娃依旧生活在布拉格:


  3

  在婚后,戴奇的人生轨迹,包括动画作品,其实就和我们所熟悉的动画领域就没有多少干葛了。

  投身捷克动画界数年后,从1969年开始到退休,戴奇的工作主要是把大量童书改编为动画,他也因此杰出贡献获得温莎·麦凯奖。

  但因为题材原因,戴奇后半生的主要创作,和大众文化里的流行动画并不处于同一个圈层,这也是为什么昨天大多数中文媒体都在写讣告时都出了一点偏差。

  不过,即便在英文互联网上,大多数网民也是把戴奇作为《猫和老鼠》的导演来缅怀的——虽然大家可能压根没看过这个不被世人认可的版本。


  死亡是让人了解另一个人的捷径。名人讣告就像走马灯,会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切片筛选出来供大众了解,但那只是对我们来说可能重要的东西,对死者自己而言,未必准确妥帖。

  戴奇自己就把这个问题说得特别透彻。他的Facebook账户简介里写道,“对于一名年届百岁的动画师来说,简介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背景里是纳伊玛诺娃

  没错,九十五岁的戴奇是Facebook的资深用户。4月11日,戴奇发布了人生中最后一条动态,是关于疫情中如何“无菌握手”的。他建议大家,“掌心向外,以示付出;拇指向上,表达美好的祝愿;上下摇动你的手腕,咧开笑容就更好了。”


  五天后,吉恩·戴奇在家中逝世。从一九五九年到二〇二〇年,他三分之二的人生都在捷克度过。对我们来说,捷克版的《猫和老鼠》是关联他的唯一纽带,但对戴奇而言,那不过是他在布拉格度过的无数夜晚里,划过的几颗可能并不闪亮的流星罢了。

責任編輯:鄭嬋娟 去世的《猫和老鼠》导演到底是谁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