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閻連科近日在港舉辦講座談到當前人工智能的衝擊時,坦言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他有恐懼的感覺,不知人工智能最後能發展到甚麼程度,不過他相信人工智能無法取代有文學情懷、有新鮮想法、想挑戰文學的先鋒作者。
香港中華書局集結閻連科先生的五部文學理論著作,出版了「閻連科文學理論系列」,並於3月26日在香港科技大學高等學院演講廳以「當代文學的困境與可能」為題,舉行講座及叢書發布會。講座由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系劉劍梅教授主持。
「閻連科文學理論系列」叢書包括《發現小説》《19 世紀寫作十二講》《20 世紀寫作十二講》《小説的信仰》《聊齋的帷幔》五冊,其中分層次地探討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困境與可能,解剖了19至20世紀世界文學在巨大的變化中小説內在的因果變化與不同。在演講中,閻連科指出當代中國文壇面臨多種困境。他指出文學創作除現實主義的經驗真實外,自古至近代的小説真實中,還有「不真之真」「超真之真」「無法驗證的真實」和「反真實的真實」等諸多文學真實存在。他稱作家的要務是探求各種不一樣的文學真實,而非墨守成規地對經驗真實複製再複製。
在問答環節,觀眾反應踴躍。有觀眾指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與年輕作家的寫作主題有所不同。閻連科認為不同年代的作家都會關注生活中最深刻的事物,年輕一代作家有責任把當代的迷茫與時代面貌書寫出來,以推動文學未來和發展。他又回應關於不同地域的作者羣能否帶來新的文學思想面貌的問題,指出為作家分類是評論家的工作,而評論家是推動文學進步的重要一環,寄望當代的文學評論也能為作家帶來啟發並推動文學的進步與探求。(記者 趙桐曲)
閻連科為讀者簽書
頂圖:「閻連科文學理論系列」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