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皖南黟縣西北之柯村鎮柯村村石雲河畔有一家門臉不大、看着不太起眼的三層小樓,經營農家土菜,名喚柯村一樓。
走進這家門店迎面映入眼帘的便是滿牆懸掛的大小尺寸不一的山水田園風光攝影照片,這些照片拍攝的氣勢恢宏,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光線色彩清新明快,頗富感染力和視角衝擊效果。
這些照片為什麼掛在這裏便是進店就餐的遊客首先想要搞清楚的疑問。得知照片是這家土菜館經營者洪武自己拍攝的,驚奇之餘,更想探知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
不解之緣:十多年的堅持
洪武,年近六旬,板寸頭、圓形臉,眼睛大大的,個頭不高、微胖敦實、皮膚黝黑,穿着樸素,是地道土生土長的柯村村人。妻子儉樸持家,做得一手好菜,兒子已娶妻生子,孫女、孫子活潑可愛,一家六口其樂融融。洪武快人快語,淳樸風趣,言談中流露對生活在柯村村這麼一個風景優美、清新古樸的地方的熱衷和滿足。
談起愛上攝影,洪武向我們娓娓道來。自2008年起,柯村村茶葉在市場上很走俏,吸引不少遊客到村里遊玩和採購,雖然自己不生產茶葉,但他抓住這一商機,在村里開起了第一家農家樂「柯村一樓」,生意紅火,接待遊客一批接一批,其中有不少前來柯村村攝影採風的,他們在村里吃住十天半拉月,早出晚歸四處採風拍攝,忙得不亦樂乎。
在2012年的春天,有一群操着江蘇口音的遊客走進柯村一樓,就餐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一行中有一位名喚劉華建的,是參加領導1934年8月柯村暴動的劉毓標之子,剛從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崗位上退下來,愛好攝影,此次來這裏他是發起人,目的是用鏡頭追尋並記錄父輩在這裏留下的戰鬥足跡,銘記父親的諄諄教誨。
劉華建一行在「柯村一樓」住了近半個月,在此期間,洪武每天負責騎着電動摩托載着他跑遍了柯村村的山間地頭,看着劉華建端着相機時蹲時站那種認真執着的勁頭和不時揚抑喜悅陶醉的神情,受到莫大的感染和啟發,從那時起洪武便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說服家人後購買了一台二手海鷗相機和幾本攝影教材,在經營農家樂之餘,邊學習邊拍攝,十多年堅持下來,柯村村的萬千變化盡收鏡頭之中。
「相機的鏡頭裏見證了柯村村從原來狹窄的泥巴路變成寬敞的水泥路、柏油路,從矮小破漏的房屋變成飛簷翹角的徽派民居,從原始的牛耕耙犁變成現代機械化播種收割……柯村村的一年四季都在蛻變,紅色文化、古色民居、綠色山川、金色花海、黑色家珍,五彩交織,和美鄉村建設把柯村村裝扮的越來越有范,村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滋味。」洪武從攝影的角度談到柯村的真切變化顯得十分激動。
樂在其中:60萬張的記錄
了解洪武的村民告訴我們,他身上的執着勁是一般人學不來的,一年裏只要不是颳大風下大雨降大雪等惡劣天氣,他會在每天日出前到達柯村的茅山嶺上開拍,轉遍村裏的邊邊角角。據統計,目前他僅拍攝的電子照片不下60萬張,其中茅山嶺四季日出、雲海更是高達20餘萬張,從晨曦初露拍到牧歌唱晚,從夏雨初霽拍到瑞雪冰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付出的是艱辛,收穫的是快樂。
如今,來到柯村村的遊客留心一下,便能發現無論是在村里文化廣場、荷塘埂邊,還是紅色文化節點等公共場所大都擺放洪武拍攝的柯村村風景照,已儼然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名片。
站在他的《柯村晨光》作品前,強烈地感受太陽初升時的壯麗,晨曦穿透薄霧,林木枝繁在晨風中搖曳,山坳里的鄉野田園炊煙裊裊,河裏的溪水在霧氣籠罩下流淌,一片靜謐詳和,孕育新的一天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和遐想。該幅作品榮獲黃山市首屆攝影藝術展優秀獎,並在故宮展示。《柯村早晨》榮獲首屆健康安徽主題攝影展一等獎。類似獲獎作品有不少,很難一一贅述。
分享美好:映射內心之快樂
洪武告訴我們,他在多年的攝影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搞好攝影器材和技術是基礎,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照片中的美好實際上映射的是拍攝者內心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格調。
十多年來,他堅持誠信經營,文明待客,拾金不昧,贏得了良好口碑,2016年被評為「黃山好人」「最美家庭」,2017年被評為「黃山市文明家庭」。
2017年6月洪武正式成為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會員。2022年成為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
目前,洪武打算購買一台小型無人機用於攝影。他說攝影也要跟進時代,立體式多維度地拍攝柯村,既要把柯村的美儲存起來,更要把柯村的美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柯村、分享美好才是他搞好攝影最大的動力和快樂。(記者 吳敏 通訊員 彭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