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兒』(自閉症兒童)需要的是一個工作機會,而不是別人捐款。」「星媽」Daisy說。要長遠幫助有困難的人,從來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由Daisy和Jo兩位「星媽」創辦的「星星堂」,就是一所向自閉兒童「授漁」的食品工場,不同的是,她們傳授的是做餅技術與職場之道。過去11年在工場畢業後投身社會就職的「星兒」不計其數,讓其他自閉兒童的家長看到,自閉兒不一定要閉關在家,而是可以學會一技之長,揚帆起航。(記者:Ruth 攝影:馮瀚文)
「星媽」Daisy(右)和Jo(左)是「星星堂」創辦人,工場推廣健康食品,並致力協助星兒融入職場。
自閉症人士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像獨居於另一個星球,因而有「星兒」之稱。根據政府統計處2020年的調查數據,香港15歲或以上自閉症人士就業率僅23.5%。針對星兒就業問題,Daisy和Jo創辦「星星堂」,旨在教授星兒正確的工作態度,助他們融入社會。
寸草春暉 日月無私
「星星堂」位於葵涌一工廈22樓,員工在3000平方呎的空間內埋頭工作,有搓麵團的,有切剪食材的,有刷洗廚具的……猶如一台運作順暢的機器。工場現有5名星兒長期員工,此前由社工轉介在工場畢業的實習員工多不勝數。「2013年,我與Jo和幾位『師奶』朋友常聚在一起,共用家中廚房焗爐,帶孩子做餅賣給親友。」Daisy受訪時對記者說。後來幾位媽媽在朋友協助下成立社企,並獲民政事務總署的「夥伴倡自強」計劃資助開設工場。如今工場已擴張至上下兩層,服務範圍從烘焙曲奇、月餅,伸延至外賣午餐等。
Daisy表示,做餅對自閉症人士相對容易,而且即時有成果,滿足感大,星兒會更願意嘗試。
「星星堂」會推出聖誕曲奇與月餅等節慶烘焙品。
Daisy回想,當初得知兒子患有無法治療的自閉症後,大哭了一場旋即開始行動,根據醫生建議為兒子報讀主流學校,助其適應社交環境,並報讀各類私人訓練班。「每當兒子上課不聽話,老師就會致電我到學校安撫他。那時最怕聽到電話響,索性每天陪兒子上學,坐在課室外待命。後來為他找了一所更適合的小學,並認識了Jo。」Jo為了替兒子找一間好學校,仿效孟母三遷,從荃灣搬到馬鞍山再遷至炮台山。兩位媽媽經常一起帶孩子出遊,有次經過澳門藝墟,看到串珠攤檔,心想將來兒子也能做些手工藝養活自己就好了。這個念頭為「星星堂」的成立埋下了種子,沒想到小苗今天長成大樹,不只兩人的兒子受惠,還造福了更多星兒家庭。
突破自我 投入社會
在「星星堂」,烹飪只是切入點,重點是讓星兒適應社會之道。主力工場日常運營的Daisy指,星兒有自己的一套原則,比如很看重時間。「曾有學員為了準時下班,在送餐途中扔掉外賣。」當規則被打亂,星兒容易鬧脾氣。「大廈保安在上班繁忙時段會幫忙擋着電梯門讓更多人入內,誰知電梯裏的學員眼見快要遲到,便大吵大鬧。」Daisy在當天午餐和學員討論電梯吵鬧一事,「向他們解釋,每個人都有權搭電梯,亂發脾氣會讓他人受驚,不能在公共場所胡鬧。」Daisy是老闆,員工有錯,老闆也會來個愛心訓話。「有次學員的媽媽說兒子回家後大哭,查問是否在工場經歷了什麼創傷。」雙方多番溝通後,Daisy才想起學員是因為早上一句責備的話,深感委屈,一直忍到回家才發洩出來。事後Daisy檢討:「當時午餐時段大家手忙腳亂,沒留意一句快言快語會影響他這麼深。」教導星兒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無論對家長或是教育者也是一大課題,「要在顧及星兒情緒與教導他們處世之道之間取得平衡,訓話時要讓他們知道是針對事情,而不是個人。」
Daisy常帶同星兒學員參與展銷活動,藉此磨練溝通技巧。 (圖:受訪者提供)
理解和包容,說來容易,但事實是,社會上各類歧視依然比比皆是。由於每個星兒表達情緒的能力都不同,所以偶爾會在公眾場合發生難以控制的狀況。Daisy憶述:「有次兒子在街上大發雷霆,驚動途人報警,警察甚至持盾牌來,鬧得很大。要別人接納你,不能只求對方理解,也要做好自己,不要給人害怕你、歧視你的藉口。」Daisy的語氣十分平淡,這份平淡,是她為母二十多年的體會換來的。作為媽媽,日常訓練星兒已不容易,再加上老闆的身份,對Daisy來說更是一大挑戰。「兒子曾因煮麵時忘了掀蓋,熱水溢出,情緒瞬間崩潰。」誰沒試過煮食時滾瀉?這件旁人看來的小事,對Daisy兒子來說卻猶如天塌地陷,無論Daisy如何安撫,兒子依然尖叫不斷,良久才能平復。Daisy開玩笑說:「如果你是老闆,請了這樣的員工,你不怕?」
訓練耐性 學會放手
星兒在工場學習放下執着、接納外界規矩,但過程絕非一蹴而就。Daisy舉例:「有位學員不分抹桌子與抹碗的毛巾,經常隨便拿起一條就抹。我告訴他這樣不恰當,他很緊張,反覆強調只是想清潔桌子。」學員的回答,似是答非所問,實質是不想挨罵。Daisy笑言:「後來反而成了我安慰他。教導星兒,要有耐性。」教導星兒的同時,Daisy也在訓練自己的情商,她知道,付出了耐性,星兒感受到善意,會願意聆聽。「他們並非如某些人想像般不講理。」
Jo的兒子是工場的畢業生,現於大學任職清潔員。她表示,工場數年的學習,讓兒子成長許多,一次送外賣的經歷更讓她印象深刻:「本約好客戶在鐵路站交收月餅,兒子到達後卻不見客戶的影子,這時客戶聯絡我,說在銀行處理私務耽擱了時間。」令Jo驚喜的是,兒子懂得直接聯絡客戶,並獲知了銀行地址,自行尋路前往,成功將月餅送到客戶手中。「這件事讓我明白到父母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摸索解難的方法,才能成長。」「星星堂」的初衷,也是作為星兒融入社會的踏腳石,「讓學員不會自覺低人一等,即使他們所行的路與大部分人不同,也可以自信地生活。只要他們認為已準備好,我們很願意放手。」
「星星堂」參展美食博覽,讓更多人品嘗到星兒製作的食品。(圖:受訪者提供)
自力更生 一往無前
負責行政的Jo本職是測量師,訪問當天剛為工場洽談了一宗生意,隨即從灣仔趕回工場,指導學員如何掃地。「生意自己找,工場的事也是自己做。」政府的資助縱幫補了部分開支,工場還得自負盈虧。Jo表示,疫情時期生意慘淡,她要自掏腰包。「做測量師當然更賺錢,腦海多次閃過放棄的念頭,但想到若我和Daisy不在,誰來幫助這群孩子?」兩位慈母的苦心,成為了「星星堂」這部機器的核心燃料。
Jo(右)事事親力親為,傾生意、掃地清潔一腳踢。
Daisy強調,「星星堂」雖以星兒利益為重,但不是庇護工場,同樣講求食物和服務素質。作為育有三個孩子的家庭主婦,加上經營食品工場多年,Daisy烹飪技術一流,也對員工的出品有要求。「售賣的食物,要先過我這一關;顧客的需求,也會盡力滿足。」曾有客戶向工場訂製500份小禮物,送貨前一天才突然加單300份,Daisy與幾位同事咬緊牙關整晚加班,翌日將800份禮品一件不落送到客戶手上。這份誠意讓多個政府部門、大公司成為「星星堂」的客戶。「工場不求賺大錢,只希望能一直營運下去。」Daisy平淡地說。
創業之路:求己不求人 迎變志不變
Daisy和Jo,一人是家庭主婦,一人是測量師,本來對創業一無所知。2017年「星星堂」工場落成,「初期只做烘焙品,市場競爭激烈,銷量一般。」Jo憶述,工場雖有政府資助,但每月仍入不敷支,兩人知道呆等不是辦法。Daisy指,「師奶」最擅長煮飯,「既然工場有齊配套與牌照,何不擴展生意?因而決定做外賣午餐。」於是「星星堂」的「師奶」與學員挨家挨戶派傳單、送外賣,吸引工廠區的上班族光顧,後來更拓展到會服務,成為工場主要收入來源。Daisy表示,新的生意既解決了燃眉之急,還能訓練學員待人接物,一舉兩得。
就在生意剛有起色之時,疫情來了。為顧及員工健康,工場暫停外賣服務。Daisy形容,一切彷彿回歸原點,星媽停工,轉向投入搶米、搶廁紙行列。全城囤米囤麵的景象,卻讓Daisy和Jo靈機一觸,思考開發主食產品,既然種不了米,便決定製麵。可是在香港買不到工廠式製麵機,四處詢問無門,竟然在淘寶找到,Daisy當機立斷買入,「心口像掛了個勇字。」她說。3米長的製麵機在記者背後軋軋作響,看來Daisy當初沒下錯決定。
好友相助渡難關
操作製麵機的是Daisy好友的丈夫,退休前是機械師傅。「製麵機剛送到時,工場裏沒人會操作,唯有請教朋友丈夫。師傅來看,發現機器不符合安全規定,隨後幫忙改裝,才能正常運作。」除了教導二人操作機器,師傅還和Daisy與Jo一同研究如何製麵、測試、試味……最後成功將麵條賣給第一個客戶。「如果沒有師傅,真的做不成麵條生意。」Daisy心存感激的同時,不忘招攬人才,「雖然當時他已經退休,我仍試着問他有否興趣在『星星堂』工作,結果他一口答應,並做到現在。」
操作製麵機相對複雜、危險,主要由師傅或家長員工負責,學員則製作麵糰。
一部製麵機助工場渡過疫情難關,Daisy和Jo沒有因一時安逸而停步。政府近年鼓勵企業推行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兩人看準ESG公司的商機,和本地有機農場合作,收購農場過量的草莓,急凍後製成果醬。工場亦不限於只做食品生產,偶爾會幫助其他工場加工或包裝食品,創造收入。不等外界遷就自己,努力適應社會規則,教授星兒的道理,也成了兩位星媽在萬變世代下的營運之道。唯一不變的,是幫助星兒獨立的初心。
工場與蔬菜統營處合作,收購本地有機「歪果」(蔬果外表與正常有異、但品質無異),製作營養豐富的蔬菜麵。(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