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過後,這場漫長又特殊的大學開學季基本結束,散落在各個地方的大學生們終於「歸隊」,重返大學校園。然而,對於高校來說,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成為不少大學校長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如今,中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由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面向未來,中國高校將如何發展? 12位校長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久前,以「挑戰與機遇——世界格局變化中的高等教育」為主題的北京理工大學建校80周年大學校長論壇召開。12位大學校長在討論中認為,中國高校要打破專業壁壘,破除學院之「牆」,釋放大學的人才紅利,才能真正發揮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
全國高校都在探索跨界融合
束縛大學發展創新的是什麼?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惠彬看來,要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才能培養引領未來空天技術變革的複合型、創新型領軍人才。
「未來,我們將聚焦空天領域國家重大需求和人類發展需要,強化『空天信』融合,試點設立未來空天技術學院,全面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徐惠彬說。
從行業特色高校的角度來看,學校應處理好個性和共性之間的關係。
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認為,行業特色高校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處理好守正與創新、個性與共性、「專」與「博」、特色與優勢等四對關係,增強辯證思維能力,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學、科研和服務中不斷改革創新、追求卓越。
跨界融合,推陳出新,是當前全國高校都在探索的方向之一。
「具有人文視野和創造思維的人才對社會發展有着重要意義。」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從梁漱溟的追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出發,認為科學和人文是有機的整體,科學家和人文學者都是未來世界的重要設計者,大學要為這些設計者提供施展本領的舞台。
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則認為,大學要實現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機統一。「要進一步優化學科佈局,打造一流學科生態,拓展面向未來的工程人才培養途徑,重構交叉融合實踐平台,建立多元、多維、個性、全納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協調發展」。
破除學院之「牆」,重構大學課程體系
隨着95後、00後「佔領」大學校園,傳統的照本宣科式課程越來越難以吸引大學生們的注意力。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年輕人獲取知識的能力、接觸資訊的廣度也日漸挑戰着大學教師的權威。
大學裏的課怎麼上?這成為不少校長們討論的熱點。
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提出,技術打破了大學對知識的壟斷,使得大學已不再是知識生產的單一主體。新時代下,大學應厚植創新基礎,引入全球優質產業資源,培養引領未來的產業領袖,為國家建設和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天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認為,要破除學院之「牆」,重構大學課程體系。
「後疫情時代催生產業鏈、創新鏈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呼喚工程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破除制約人才培養的學院與專業之『牆』、教學與科研之『牆』、學校與社會之『牆』,以項目為『鏈』,重構課程體系,建設共享型教學實踐平台,打造新工科教育共同體。」金東寒說。
如何打造一批大學「金課」?大連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東明提出,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的一流人才。要圍繞打造一流專業、建設一流課程、培育一流人才的目標,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資源開放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流「金課」,推動國際合作育人,構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新生態。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發現,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發展中也面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內部矛盾來看,高校雙創教育的產教融合方面仍存在「政府熱、社會冷」的現象,校企合作方面仍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況,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重理論傳授輕實踐教育等問題依舊突出,已成為制約雙創教育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劉偉認為,高校「雙創」教育已經從探索階段向多元推動、跨越提升發展。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雙創」教育的中心環節,實現「雙創」教育發展與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學科交叉、專創融合的教育課程體系和開放協同的創新平台。
打破大學人才發展的「剛性制約」
大學的發展離不開人。如何培養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成為不少校長思考的重要內容。
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杰認為,在當前世界格局大調整的新形勢下,高校應當深化戰略佈局,強化使命擔當,拓寬國際視野,提高歷史站位,打破「剛性制約」,拓展柔性化人才引進方式,探索教育對外開放新模式。
而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如今不少高校開始探索大類招生、書院制、導師制等更加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學生們在選擇專業、謀劃發展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要樹立一流人才培養新目標,重構人才培養知識體系,創新『導師制、書院制、完全學分制』的育人模式,構建『可視、公開、約束、激勵』的體制機制,加強教育教學保障。要激發高校辦學活力,形成『思想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新格局。」東南大學副校長金保昇這樣說道。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則認為,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推動深層次的「智慧教育」變革,以智慧、互聯為理念,打造空間、時間、知識協同融合的「五維教育」,構建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生產關係,推動新時代教育生產力的變革,促進學生和教師有價值的成長。
如今,大學要在服務國家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強互動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喜濱表示,大學要在服務國家建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以優質人才培養、前沿科技創新等形式,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