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BBC拍了部纪录片:杜甫,中国的莎士比亚

BBC拍了部纪录片:杜甫,中国的莎士比亚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0-04-21 11:25:54 來源:每日经济新闻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时,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轰动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

  它的主角是我们熟知的“诗圣”杜甫。

  他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


  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该片目前豆瓣评分7.6,作为中国观众,大家都对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过纪录片提供了另一种解读视角,是陌生又新奇的。事实上,这部纪录片的标题就出自史学家洪业于1952年在哈佛大学撰写并出版的英文专著《Tufu:china’s greatest poet》,本片的主持人、脚本撰写人是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教授、中英了解协会主席迈克尔·伍德,从文案上看,他可绝对是个杜甫的“迷弟”了。

  另外,片中出镜的还有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有很高造诣的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学刘陶陶博士。

宇文所安

刘陶陶

  BBC重走杜甫生前足迹

  片中,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到访中国,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迹。

  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这位伟大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这部单部单集58分钟的纪录片名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了让西方观众直观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们直接把他的作品与《荷马史诗》相提并论。


  片中把杜甫放在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阈中展开讲述。

  杜甫生于8世纪的唐朝,对应英语文学,那是英雄叙事长诗、古英语传说《贝奥武夫》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迈克尔·伍德以一个英国人的角度,带着他的疑问,试图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寻找“杜甫”,在已经成为热门景点的杜甫遗迹、在壮阔的扬子江上、在和中外学者对话中、也在和中国老百姓的交流中。这也引发网友重读杜甫诗,重温杜甫“文化之旅”。

  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的居所,也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处。走在成都的街头,迈克尔·伍德在熙攘的人群里念起了杜甫写的《成都府》:“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迈克尔·伍德介绍杜甫生平

  片中也讲到杜甫重要的创作伙伴李白,两人十分亲近,至少在杜甫心中是这样。“杜甫30岁时,一次邂逅改变了他的一生,他遇见了诗人李白。李白当时颇负盛名,杜甫称赞他‘金闺彦’,李白作为诗人才华横溢,勇于创新,才情闪耀,杜甫拜倒于他的魅力之下。李白让杜甫领悟到诗歌艺术的无限可能。”

  片中以儒家的“忠君爱国”解释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终忧国忧民。他对百姓的关怀,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ehind the red lacquered gates, wine is left to sour, meat to rot.

  Outside the gates lie the bones of the frozen and the starved.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杜甫的朝堂之梦被彻底打破。他被俘为囚,与家人分离,颠沛岁月里,杜甫将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以及对破碎山河的凄然,凝于《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10,000 in gold.

  安史之乱将战火烧向长安,杜甫举家南下前往成都。

  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草堂”(Thatched Cottage),《春夜喜雨》就写于此。离开成都后,杜甫经历了在白帝城的短暂安宁,又来到了长沙。


  伍德注意到,此时的杜甫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尽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他迎来了自己“创造力最惊人”的时期,同时,在志趣上“越来越靠近李白对自然的痴迷”。

  不过,因为长沙城内的一场动乱,杜甫再次被迫逃难,但这个时候他的健康状况已经非常糟糕。最终,他病逝于从潭州开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时年59岁。

  这部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既为西方介绍这位来自中国的伟大诗人,也是通过探访现代中国,试图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


  BBC称:杜甫,或是说,诗歌,正是急剧变化的现实洪流中潜藏的某种永恒,为我们,特别是处于疫情危机中的人们,源源不断提供着某种信念。

  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正如诗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And for the Chinese, Du Fu is "more than a poet. For generations he has been the guardian of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the nation.")

  对于中国诗歌悠久的诗歌传统,BBC 给予了极大的认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跃的诗歌传统,上下延续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China has the oldest living tradition of poetry in the world, more than 3,000 years old, older than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BBC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范围,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There i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

  “甘道夫”念杜甫的诗

  对中国观众来说,最大的彩蛋可能是“甘道夫”出来念诗了!这位英国国宝级的老演员——伊恩·麦克莱恩爵士,其实除了大家熟悉的银幕角色,还演过很多舞台剧,特别是英国人必看的莎士比亚剧。所以当他用讲台词的英式发音,浑厚地念出英文版《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杜甫的诗文译作时,这不怪网友感慨说:“绝了!这是莎士比亚戏剧的腔读杜甫!”


  《每日电讯报》评论说:“麦克莱恩爵士以一种平静、娓娓道来的风格朗诵杜甫的诗,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美。”

  片中伊恩·麦克莱恩朗诵的英译杜甫诗来自洪业英文原著,该纪录片标题也出自史学家洪业于1952年在哈佛大学撰写并出版的英文专著《Tufu:china’s greatest poet》,中文译本是曾祥波译《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评论:

  BBC推介杜甫:他的伟大与悲悯正引起西方共鸣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亚,不是雪莱,而是杜甫。这部纪录片名叫《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它的播出让居家隔离抗疫、饱受疫情焦虑的民众产生了共鸣。杜甫诗词的美充满了慰藉人心的力量:“如果有人想通过了解中国灿烂文明来摆脱病毒的恐惧,就看杜甫的纪录片吧!”

  片中,BBC资深主持人兼撰稿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到访中国。他沿着杜甫的人生足迹,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诗人起伏跌宕的一生。这部纪录片,既向西方介绍了杜甫,又试图通过探访当代中国,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这种用实地探访串联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的纪录片拍摄方式,迈尔克·伍德早已驾轻就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到中国旅行。后来他带领团队历经3年,先后12次到访中国,拍摄了《中华的故事》。“关注中国不需要理由”“是观众需要这么一部纪录片,我们不需要说服别人相信这一点”。2016年该片播出后,广受好评。

  时隔4年,迈克尔·伍德带来了这部《杜甫》。这部片子难度不亚于《中华的故事》,特别是要把《壮游》《梦李白》《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秋野》《阁夜》等名篇翻译成英文而尽可能保留其原有意韵实非易事:中国诗词中的平仄、用韵、典故、意境等很难翻译。然而文艺是世界语言,只要用心聆听,人们就可以得意忘言,体悟那不可言说的心灵相遇。当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端坐在那,用深沉优雅的莎剧腔一字一句念着这些诗句时,杜甫沉郁顿挫的气韵自然流出,中英异域殊风刹那交融。

  BBC毫不吝啬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是限于中国,而是放眼世界,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时至今日,杜甫诗歌中运用最成功的七律形式,仍是人们最爱读的诗体。迈克尔·伍德表示,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在唐诗的世界里,李白和杜甫相映成辉。诗仙李白是“谪仙人”,他不食人间烟火,惯于孤独潇洒地出走;诗圣杜甫刚好相反,他不断走进人世间去,带着他的悲悯之心,带着他的切肤之痛。“文章千古事”,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持续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在西方文化文明,没有一个可以与他对比的形象,一个体现了整个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纪录片中迈克尔·伍德感慨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半世穷困漂泊,但他目之所及都是众生。生在那个多元包容的大唐,杜甫的悲悯关爱更是穿透地域、文化和民族。他懂得世间的悲欢,他悲悯黎民的命运。而现在,他的诗与他的心,在更广阔的世界流传,收获不少外国知音:“为治愈我们破碎的世界,团结一致,请读杜甫的诗,这对世界是有好处的。”

責任編輯:鄭嬋娟 BBC拍了部纪录片:杜甫,中国的莎士比亚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