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技師學院近年來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創新,探索技能與文化、科技、產業的融合發展。從東湖菊花冰糕的文化交流,到智能生產線的自主研發,再到潮陽絲苗米的創新推廣,學院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為職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交融:東湖菊花冰糕促進國際交流
日前,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五十五名外籍師生走進汕頭市濠江區東湖社區,參加了一場別具特色的研學活動。汕頭技師學院烹飪專業的師生團隊積極參與,通過製作東湖菊花冰糕,向外籍師生展示潮汕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活動中,學院師生詳細介紹了東湖菊花的種植歷史、藥用價值及食用文化,並展示了學院在「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菊花產業鏈研發成果。外籍師生們在學院師生的耐心指導下,親手製作菊花冰糕,體驗潮汕傳統美食的製作工藝。這一文化交流不僅加深了外籍師生對潮汕文化的認知,也為東湖社區的文化傳播與地方特色產業推廣提供了新的契機。
師生共智造
科技創新驅動:師生攜手打造智能生產線,引領教學改革
在機電一體化柔性綜合實訓課堂上,一條「教學版微型智能生產線」正在流暢運轉。機械臂精準抓取物料,智能傳送帶自動分揀,傳感器實時採集數據…… 這些前沿技術的應用,源於機電系吳健、陳偉帆教師團隊與學生們共同研發的「自動化裝調設備」。
面對傳統教學設備滯後於產業發展的挑戰,團隊師生自主創新,拋棄傳統的教具採購模式,僅購買核心組件,從零開始研發,成功打造出一套集成智能機械的自動化教學設備。這不僅解決了設備與課程脫節的問題,還節省了70%的採購經費,為學院的教學資源建設開闢了新模式。該設備採用全數字化的自動化開發路徑,結合數字孿生技術,利用Inventor構建機械模型,EPLAN進行電氣布線,西門子博圖軟件進行PLC程序開發,並最終在Process Simulation平台完成虛擬聯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從機械裝配、電氣布線、程序開發到系統聯調,完整經歷智能產線的運作流程,實現了從「學設備」到「造設備」的跨越式提升。
美食展示台
技能賦能:助力地方產業發展,推動「百千萬工程」實施
汕頭技師學院在「米韻潮香,和平一桌菜」活動中,以潮陽絲苗米為核心,展示了一系列融合傳統與創新的特色米食。和平熏鴨、特色草魚凍、青蟹炊糯米等佳肴,以獨特的口感和烹飪技法展現潮汕美食魅力,特別是創新研發的大米雪糕,廣受好評。
學院依託「百千萬工程」,聯合政府、企業深挖潮陽絲苗米文化,歷時半年構建米食創新體系,涵蓋傳統米食品改良及新產品研發,推動地方產業升級。此次活動不僅是美食展示,更是學院教學實踐的成果,展現了技能人才培養的成效。未來,學院將持續優化教學模式,推動潮陽絲苗米品牌影響力,助力地方美食文化傳播與產業發展。此次活動不僅是美食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學院教學成果的生動實踐。未來,汕頭技師學院將持續優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潮陽絲苗米品牌影響力提升,助力地方美食文化傳播與產業升級,為「百千萬工程」提供有力支持。
從東湖菊花的國際化推廣,到智能生產線的自主研發,再到潮陽絲苗米的創新應用,汕頭技師學院始終以開放創新的姿態探索職業教育新路徑。汕頭技師學院不僅關註技能培養,更在文化傳承、技術革新、產業振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未來,汕頭技師學院將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複合型技能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記者 莊志彬 来源:汕头技师学院)
頂圖:現場正在講解菊花冰糕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