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 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
人工智能(AI)是現今全球科技競賽的主軸。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在AI競賽場上,美國本來處於領先位置,但今年初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的面世,顛覆了過往的遊戲規則,打開雙核心格局。
增加算力 實施「南數北算」
3月6日,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代表小組會議,審查計劃報告和草案。筆者發言表示,人工智能需要算力支撐,眾多新興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皆需要算力協助。計劃報告提到,國家在過去一年深入實施「東數西算」,推動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有調查顯示,去年國家智能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長74.1%,有力扮演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後盾。反觀香港算力卻供不應求,其中數碼港超算中心的最大算力總容量,只是香港在2030年的算力需求的20%,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香港大學的聯合研究顯示,10家受訪AI相關企業,有4家公司面臨算力短缺問題。
筆者建議,中央有關部委統籌內地超算服務提供者落戶香港,支持香港加快算力建設。這具有三層意義:一、香港在2030年的算力需求只是內地去年算力規模的2%,內地企業可為香港算力供應保底;二、引入良性競爭,有助降低香港超算服務費用;三、內企可藉香港國際化平台「走出去」,共創多贏。
河套香港園區稍後逐步營運,筆者認為應把握契機,引入內地超算服務提供者,以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實施「南數北算」,擴大國家智能算力規模,助力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筆者還建議兩地在合作備忘錄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數據跨境流動,為長遠建設「大灣區算力網」構建法律和制度框架。
在推進「AI+」行動上,香港應如何發揮優勢?
優勢一:科研實力。教資會2020年的報告顯示,本港大學逾70%研究項目達「國際卓越」或以上水平,25%更屬「世界領先」。此外,本港有5間大學位列「全球百強」、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22所中國科學院聯合實驗室,卓越科研水平獲舉世公認。在推動AI應用拓展中,香港科學界應積極貢獻力量。
優勢二:香港以創意聞名,各界應積極參與「AI+」行動,貢獻創新想法,拓展AI在電影、文旅和日常生活的應用,打造「無處不AI」的未來。
內聯外通 打造「AI名牌」
優勢三:內聯外通。作為「超級聯繫人」,香港聯通內地與海外市場。對內,香港可與內地科企聯手發展AI技術,創造新產品、新業態;對外,香港可發揮橋樑功能,吸引國際科企參與研究。
優勢四:金融模範。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行業引用AI科技,不但加速金融創新改革,更對全球金融業起示範作用。
優勢五:招商引資。香港奉行低稅率和簡單稅制,加上擁有良好的法律制度,自由營商環境享譽國際。特區政府應加大力度招商引資,為科企引入更多「活水」。
優勢六:人才匯聚。香港是中外文化交匯點,匯聚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包括頂尖科研學者。「搶人才」方面,應重點吸納更多海外專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優勢七:打造名牌。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業界擅長推廣品牌、打造名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到要推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本港工商界可大展所長,打造富有中國特色的AI名牌。
優勢八:轉化落地。創新科技的成功,取決於如何把成果轉化落地。《河套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此舉能讓創科與工業更好接軌,創造多元化試驗場景,開拓AI應用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