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830名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裏,香港院士佔40多位,化學家佔了6個,香港大學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就網羅了其中4 人,包括支志明、任詠華、黃乃正和謝作偉。
作為港大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支志明教授,譽滿國際,剛獲選「2021感動香江人物」之一。他不但是港產第一個(也是當年最年輕)中科院院士,香港第一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化學家,更是公認在整個化學領域都作出重大貢獻的世界級科學家。該實驗室的名稱「合成化學」正是由他提議並獲國家科技部批准命名和掛牌。
支志明冀以合成化學造福人類
合成化學,聽起來複雜。其實,手術用的麻醉劑、抗生素等,都跟人類健康和生活關係密切,俗稱塑膠的Polymer(聚合物),為人類帶來便利也帶來污染,透過新式合成化學可望做出容易分解、可回收的替代品。
支志明更着眼於如何把合成化學研究成果應用於造福人類健康,最大的希望就是將癌症變成慢性病,「可以令晚期癌病有得醫,或者可以使其變做能夠治療的慢性病,令病人的存活指數提高。」
有效針對癌細胞轉移或復發
目前,治癌的手段包括手術、電療、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以及化療。鑑於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及正常的細胞組織,往往不能阻止癌症復發和轉移。致力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支志明,帶領團隊開發新一代的化合物,其機理跟順鉑(全球普遍使用的一種癌症化療藥物)不同,對那些晚期的癌細胞轉移或復發有效,能夠將它們殺掉。機理上,這種化合物的作用不是表現在DNA 上,而是在一些跟癌細胞有關係的蛋白質上。團隊已發表論文,支志明深信這項研究很有前景。
藥物合成需要貴金屬催化劑,不過貴金屬在地球上存量少,有用完的一天,造藥不能有雜質,純化要求高,令成本增加。支志明的團隊要開發以鐵為催化劑,一來便宜,二來人體本身含鐵,有利於生物相容。
研中藥複方與金屬抗癌藥
從基礎到應用研究,支志明一門心思都想着如何令合成化學大派用場,適逢特區政府近年斥巨資推動創科,他帶領香港大學與北京大學和倫敦帝國學院合組「合成化學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獲InnoHK資助5億元,讓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昇華,團隊重點之一是針對癌症治療,會研究中藥複方與金屬相關的抗癌藥物、診斷測試和治療技術。團隊也會合作培訓科研人才,已招收10 名博士研究員,其中5人將參加由港大和倫敦帝國學院合作的培訓計劃,3年在港大,1 年在倫敦帝國學院。
另一方面,談到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支志明深表贊同,又建議國家的一些重大科研或更多項目能交給香港科學家承擔,更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向經評鑑表現出色的重點實驗室給予實質的資源支持,廣東省也可考慮定期安排一些內地科研人才到港區國家重點實驗室接受培訓,以收相得益彰之效。
( 「港創科創科港」由本報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合作推出)